PLC 外部配线的抗干扰措施是保障工业控制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环节,旨在解决工业现场的电磁干扰(EMI)、射频干扰(RFI)、地环路干扰等问题。以下从干扰来源分析、分类抗干扰措施(动力线、信号线、通信线、接地系统)及特殊场景处理三个层面详细说明:
干扰主要通过 “传导”“辐射”“耦合” 三种方式影响 PLC 系统,需针对性防护:
传导干扰:通过电源线、信号线传递,如变频器 / 电机的高频谐波经动力线传导至 PLC 电源;
辐射干扰:高频设备(如变频器、伺服驱动器、高频焊机)产生电磁波,通过空间辐射耦合到信号线;
地环路干扰:不同设备接地电位差形成电流,经信号线或接地线环流,导致信号失真。
动力线(电机、变频器、加热器等强电回路)是主要干扰源,需从源头抑制:
电缆选型与敷设
电机、变频器的电源及输出线必须使用屏蔽铠装电缆(如 YJVVP 型),屏蔽层覆盖率≥85%,铠装层接地(两端接地,增强机械防护和屏蔽效果);
动力线单独走封闭金属桥架,与弱电信号线(PLC I/O、模拟量、通信线)的桥架间距≥30cm,交叉时垂直穿过(减少耦合面积);
避免动力线过长(≤100m),超过时中间加滤波器。
高频干扰抑制
强电设备接地
数字量信号线(按钮、传感器、电磁阀等)易受电磁耦合干扰,需重点防护:
电缆选型与布线
数字量信号线选用双绞多股铜缆(如 RVSP 2×0.75mm²),绞距≤10cm(双绞线可抵消差模干扰);
信号线穿金属穿线管敷设,管两端接地(形成法拉第笼,屏蔽辐射干扰),不可与动力线同管 / 同槽;
长距离传输(>50m)时,DC24V 信号改用4-20mA 电流信号(抗衰减能力更强),或通过中间继电器转换为 AC220V 信号(减少地环路影响)。
传感器与执行器防护
DC 负载(如 DC24V 电磁阀):并联反向续流二极管(1N4007,额定电流≥1A),接线时二极管正极接负载负极,负极接负载正极;
AC 负载(如 AC220V 接触器):并联 RC 吸收回路(电阻 100-200Ω/2W + 电容 0.1-0.47μF/400V),直接跨接在负载线圈两端,抑制断开时的高压反冲。
接近开关、光电传感器等 DC24V 设备的信号线与电源线分开布线(避免电源纹波干扰信号);
电磁阀、接触器等感性负载两端必须并联续流元件:
信号隔离
模拟量信号(4-20mA、0-10V,如温度、压力、变频器 AO)精度高、易受干扰,需严格屏蔽和布线:
屏蔽层处理(核心措施)
布线与距离控制
信号共地处理
通信线(如 Modbus RTU、PROFINET)传输数据敏感,干扰易导致通信中断或数据错误:
RS485 总线抗干扰
电缆选型:专用RS485 双绞屏蔽线(阻抗 120Ω,如 STP-120Ω),截面积≥0.5mm²,屏蔽层单端接地(PLC 侧);
终端匹配:总线长度>50m 时,在两端设备(PLC 和最后一台从机)的 A/B 端子间并联 120Ω 终端电阻(消除信号反射);
总线拓扑:采用 “手拉手” 布线(避免星型、树形分支),分支长度≤3m,总节点数≤32 个(超过时加中继器);
隔离保护:在从机端加RS485 隔离模块(隔离电压≥2500V),防止地电位差损坏接口芯片。
以太网(PROFINET/Modbus TCP)抗干扰
电缆选型:超五类或六类屏蔽网线(FTP 或 SFTP 型),水晶头按 T568B 标准压接,屏蔽层与交换机 / PLC 的屏蔽壳可靠连接(用金属环压接);
布线:网线穿金属管或走屏蔽桥架,与动力线间距≥30cm,避免并行;
接地:交换机、PLC 的以太网接口屏蔽层与系统地连接,形成整体屏蔽。
接地不当是干扰的主要根源,需建立分层接地体系:
PLC 系统接地
信号地与屏蔽地处理
电源接地
高干扰环境(如焊接车间、变频多的场合)
潮湿 / 粉尘环境
长距离传输(>100m)
工具检测:用示波器测量模拟量信号波形(无杂波、波动≤0.1% FS),用频谱分析仪检测干扰频率(高频成分≤50mV);
运行观察:连续运行 24 小时,PLC 无误动作、通信无丢包、模拟量显示稳定(波动范围符合工艺要求);
接地测试: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各接地极电阻(≤4Ω),用万用表测不同接地点间电位差(≤50mV)。
PLC 外部配线抗干扰的核心逻辑是 “隔离干扰源→切断耦合路径→优化接地”:
通过以上措施,可将干扰导致的故障概率降低 90% 以上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。